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三十年风雨同舟 科技力撑和谐金融
2009-09-22 16:12:00作者:潘竑 来源:
摘要“如果说以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的建成作为一个重要阶段的话,下一个阶段更重要的,一方面要完善综合业务系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综合系统中所积累的信息来创造新的产品,防范金融风险,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在总结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经验后,苏宁特别强调。...
正值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一年一度集中探讨中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前景的“第九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金融业一行三会的领导及业内知名专家悉数到场,就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金融信息化发展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及发展前景、支付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与防范、美国金融风暴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启示等焦点话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讨。
三大阶段六大成就
金融信息化筑就辉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金融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高了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高度评价了信息技术对金融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将中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总结为三大阶段和六大成就。
银行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电子化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网络化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系统整合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信息化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六大成就:一是数据大集中基本完成;二是开发了涵盖全行的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的全能银行系统;三是银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成;四是以电子银行平台为代表的管理提升了银行服务;五是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六是人民银行的金融服务工作快速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会期间,金融科技部门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金融业务的连续运行。为保证北京奥运会的信息安全,人行、银监会分两个阶段进行了大规模的奥运安保现场检查,及时整改出现的问题,确保奥运期间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行。
“如果说以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的建成作为一个重要阶段的话,下一个阶段更重要的,一方面要完善综合业务系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综合系统中所积累的信息来创造新的产品,防范金融风险,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在总结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经验后,苏宁特别强调,下一步的银行业信息系统发展,不再简单的是一个综合业务系统,而是综合利用各种数据为银行的业务创新、风险管理提供更多的支撑和手段,从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p>
此外,还要强调人才的培养和自主技术的创新。苏宁强调指出,大量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这应该成为我们创新的起点,而不是不断的引进。当然我们也要引进,因为国外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更要发挥自身的首创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研究最新技术,创造自主产权的技术,使我国银行业发展能够更加平稳、安全,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
化不利为有利
有效管控信息科技风险
“如今,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高度融合,已成为银行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正是由于银行业对信息科技的高度依赖,信息科技风险已经成为影响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郭利根在论坛上表示,“如何化不利为有利,有效管控好信息科技风险并使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更好地服务于银行业的发展,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
对银行来讲,要将信息科技战略规划纳入银行的总体发展战略。各银行应从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市场定位出发,做好信息科技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涵盖业务系统、管理系统、服务渠道、IT基础架构和基础设施,以及科技管理体系和科技人才体系的总体规划,保证信息科技战略规划与业务发展、风险防控战略高度一致。
统一技术与应用的标准。当前各银行大多数业务系统的开发建设模式,不仅建设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运行维护难,而且无法满足市场应变的需求。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加快标准化工作。只有建立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才能有效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提升银行信息科技应用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也才能更好地规范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升级,提高应变能力和运营效率。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我国银行业普遍投入大量资源建立了比较先进的业务系统,但是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还比较薄弱。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帮助银行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建立起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
进一步提高信息科技风险防控能力。近年来,银行高管层已经逐步将信息科技风险管控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但还远远不够。从目前情况看,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远远滞后于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各银行必须要强化董事会和高管层的管理责任,进一步健全IT治理结构,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把以技术防范为主的、被动信息安全管理,转变为以预防控制为主的、主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系统安全、高效和快捷的要求,决定了信息科技部门必须拥有科技开发、项目管理、安全防范等不同专长的尖端科技人员,打造一支既懂业务又懂信息科技应用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实现科技发展和风险管控的齐头并进。
我国在银行信息化管理上,相关的准入、退出、安全管理等监管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缺乏信息科技高管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规定、数据处理中心的布局和管理规范、外包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规范等等。这些都要求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
多管齐下
打造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
“支付体系是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经济金融运行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核心基础设施。一个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对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密切各金融市场的联系,加速社会资金的周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工具的创新,改善金融服务以及维护公众对货币的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许臻在论坛上对中国支付体系建设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及未来前景作了描述与展望。
中国支付体系建设所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现为: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为核心,其他支付系统并存的支付清算系统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适应多种经济活动和居家服务需要的支付体系初步形成;银行卡渗透率已达到了22.3%,与发达经济体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支付组织共同发展的支付组织体系基本形成;不断探索支付体系的监管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支付体系监管框架正在逐步形成。
展望中国支付体系前景发展,许臻概括为:完善支付结算法规体系的建设。编制中国支付体系发展规划,继续推动支付领域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协调和会同有关部门加快银行卡条例的制定,积极推进票据法的修改工作,研究修订支付结算办法等规章制度,为中国支付体系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进一步研究电子支付工具的管理模式,本着规范发展和促进创新并重的原则,引导我国支付服务市场健康的发展。
稳步推进支付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第二代大小额支付系统,同步建设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完善中央银行快速监督系统,推动支付清算的专业化和管理的集中化,组织建设全国电子票据系统,推动票据的电子化进程,鼓励和推进银行机构完善相关的业务系统,不断提高支付服务水平。
积极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研究制定电子票据业务规则,继续做好票据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银行卡的普及程度以及银行卡消费在社会零售消费额中的比重。关注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发展,鼓励和促进新型支付方式的健康发展。
促进支付服务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人行支付系统公共支付平台和核心基础设施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依靠广布城乡的服务网点和先进的综合业务系统,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支付产品服务,建立健全支付行业自律机制。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信用卡营销,从“心”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