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IT基础架构 > 软件与服务 >
个人知识管理的“七种武器”
摘要《七种武器》是颇受古龙迷们追捧的系列武侠小说,兵器必为人所役,古龙不仅写武器,也写出了武器背后无形但却无价的东西。笔者借用“七种武器”来介绍一下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一些方法和工具。...
工具不仅可以是机械性的,也可以是智能性的。推而广之,一切方法、思想、理念都属于广义上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们的竞争往往首先体现在工具的竞争上,工具的先进程度,工具的使用方法都将不同程度地制约竞争者前行的步伐。战争的较量, 某种程度上就是装备的较量。冷兵器时代, 凭借强悍的骑兵, 游牧民族屡屡践踏相对弱小的农耕民族。现代战争中,核威慑力也是世界各国竞相追逐的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个人、组织、国家莫不如此。“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 系辞》) 也许就是对工具比较完整的诠释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由他的追随者, 罗德岛的安德罗尼柯汇编成书, 取名叫作《工具论》, 其中讨论了命题、范畴、三段论等问题,阐述了证明、定义、演绎等方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他的注释者们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也不是实际知识, 而是知识的工具。四百多年前,英国弗兰西斯•培根不满于演绎法的局限,撰写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新工具》, 号召人们要用一种新的逻辑方法──归纳法进行推论,而这种基本思想确实也对科学观察和实验产生了重大影响。笔者斗胆狗尾续貂,拾两位大师之牙慧,以“新新工具”为题,在此议论一下“智能工具”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
《七种武器》是颇受古龙迷们追捧的系列武侠小说,兵器必为人所役,古龙不仅写武器,也写出了武器背后无形但却无价的东西。笔者借用“七种武器”来介绍一下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一些方法和工具。
第一种武器:搜索
现代社会很流行“XX无极限”的说法,比如,娱乐界有的号称“时尚无极限”,管界有的则宣扬“沟通无极限”,IT行业呢?应该是“搜索无极限”吧,因为搜索早已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随着搜索引擎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发展,媒体上有关搜索引擎的名词也越来越多,让人眼花缭乱。交互式搜索引擎、个性化搜索引擎、专家型搜索引擎、购物搜索引擎、自然语言搜索引擎..从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来区分,搜索引擎有三大类别:
-
索引型搜索引擎
索引型搜索引擎是纯技术型的全文检索搜索引擎。通过“网络包打听”或称机器人(即Robot软件、Spider软件)到各个网站收集、存储信息,建立索引数据库,以Web形式提供。索引型检索工具所收录的网络资源范围广、速度快,且更新及时,但因自动性过强,缺乏人工干预,因而准确性较差,有时让人啼笑皆非。
-
目录型搜索引擎
目录型搜索引擎以早期的Yahoo、新浪为杰出代表,利用各网站向“搜索引擎”提交网站信息时填写的关键词和网站描述等资料,经过人工审核编辑后,按照主题分类形成可供检索的等级结构式目录。所收录的网络资源经过专业人员的鉴别、筛选,信息质量有保证,检索的准确性较高,但因其数据库的规模相对较小,收录范围不够全面,更新周期较大,所以可能会产生死链接。
-
多元搜索引擎
如果说前两者都拥有自己的绝活,属于专家型的,那么多元搜索引擎则是属于“项目经理”型的。对于专业技术它可以掌握的不深,但是它却可以靠“集合”与“管理技术”进行工作,属于“领导集成类”,将多个独立的搜索引擎集合在一起形成检索工具,因而被称为“搜索引擎之搜索引擎”。现在的大型网站一般都同时具有“搜索引擎”、“分类目录”和“多元搜索”的查询方式,只不过一些网站的搜索引擎技术来自于其它提供全文检索的专业搜索引擎。
搜索者对于提高“寻找”的精确度的渴望,就象射手希望提高命中率一样强烈。目前的搜索引擎并不能很好的处理自然语言,特别是专业词汇,因此在提交搜索请求时,最好把自己的想法,提炼成简单的且同希望找到的信息内容主题关联的查询词。选择查询词是一种经验积累,一般来说和理解深度成正比,一般情况下,专家提炼他所擅长领域内的关键词肯定要比别人强。
罗素在他的《自传》的前言中用简练的语言却最好地总结了他一生的精神生活:“三种单纯却又极强的激情支配了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感到无法忍受的怜悯之情。”在搜索的背后,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知识无尽的追求。
第二种武器:上传下载
如果把搜索工具看作是探宝者的望远镜和探测器的话,那下载工具就是铁锹和挖掘机了。顶级高手会十八般武艺,一般人也要准备几把刷子,根据上传的不同类别,下载的方法也五花八门。
HTTP下载
可以用浏览器直接下载的资料是直接附加在网页上的,用浏览器内建的文件下载功能直接进行下载即可,不需借助第三方软件。如果需要下载的文件不大,那么选择用浏览器下载当是上策。但是如果下载的文件很大,网速又较慢,就需要有断点续传的功能。记得刚装上Getright的时候,快乐得心情就像土改分了田,可以不再白忙乎了。然后就风起云涌地出现了网络蚂蚁(Netants),网际快车(Flashget)等多线程下载软件。下载工具也不断有改良版本出现,迅雷就是一款新颖的下载工具。据其官方网站介绍,它“有效地把原本孤立的服务器和其镜像资源以及P2P资源整合到了一起”,从而“成倍提升下载速度”。目前很多站点纷纷支持,风头正劲,号称支持FTP、BT、电驴的下载的功能,大有席卷下载世界的势头。
离线下载和流媒体下载也是常用工具。离线下载就是想要浏览的信息(如网页和图片等)预先下载下来,保存在本地硬盘。其诱人之处在于把整个网站打包下来,有空慢慢品味。流媒体下载其实就是网上实时收费或免费电影,用MMS等软件下载。影音传送带(Net Transport)一方面由于其强大的流媒体下载功能,另外一方面也吸取了很多其它优秀软件的长处,应该是影视发烧友必不可少的下载利器
FTP上传/下载
F TP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工作,用户只要在自己本地计算机上安装FTP客户程序,就可以获取远程FTP服务器提供的服务。网络上分布着许许多多FTP服务器,其中存放着相当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均可以通过文件传输协议工具来获取。FTP时效性非常大,一旦FTP管理员觉得资料过时,立马断档。FTP管理员是活雷锋,有完全的奉献精神。
P2P下载
P2P是“peer to peer”的缩写,意思为对等连接或点对点技术。P2P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它代表的是一种观念。P2P的特色就是大家可以直接连接到其它用户的计算机上交换信息,而不要通过中间环节,如中间服务器、网站、第三方信息平台等。它让网络上的沟通变得更容易,并且将中间的媒介完全消除。在目前的因特网上,P2P技术的另一个优势是开发出强大的搜索工具。这种搜索不需要通过web服务器,也可以不受文件格式和服务器的限制。以目前传统搜索引擎来说,只能搜寻到20%-40%的网络资源。但如果使用P2P技术,在理论上可以达到网络上所有的信息。
文件交换的需求直接导致了P2P技术的热潮。在传统的Web方式中,要实现文件交换需要服务器,通过将文件上传到某个特定的网站,用户再到某个网站去搜索需要的文件,然后下载,这种方式很不方便。P 2P技术改变了这一切。现在网络上流行的P2P文件交换方式有BT、eMule、KaZaA等。
BitTorrent协议(简称BT,俗称比特洪流、BT下载)是一个网络文件传输协议,它能够实现点对点文件分享的技术,且具有多点对多点的特性,是目前下载效率最高的P2P程序。用一般P2P程序抓一些数百兆的大文件,往往要下载数天。使用BT的话,如果种子多、Peer多,可能只需要数小时就能完整下载。BT的时效性无与伦比,是快速下载和一些无法获得FTP资源的人的最佳途径。
eMule/eDonkey是一个开放的P2P文件共享软件,最老牌P2P,且使用人数最多,资源最多,速度也是几K到几百K都有可能,并随时变化。eMu le这个名称来源于一个动物——骡,所以中文也称作电骡或骡子等。eMule也许是目前设计理念和下载方式最为合理的软件。它采用积分制度,也就是说上传得越多,积分也就越高,可得到的源也就越多,连接可能性也就越大。否则,即使有高带宽、高配置计算机,也是于事无补的。它完全体现了共享互惠的精神。eMule看上去好象很慢,但是如果你随时保持多个文件同时下载,并不断补充新下载资源的话,在度过开始几天的等待期后,就会发现电驴象聚宝盆一样,资源滚滚而来。在资源方面,eMule能够提供几乎是永久的档案。这些和它的软件性质以及设计理念不无关系。
VaGaa哇嘎的网站自称致力于对等互联网的建设和运营,帮助大众享受宽带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其热门资源包括各类音频、视频和文档,支持即时点播,在线观看,支持多协议搜索引擎和无限制并行搜索请求,其广告口号是“您的电脑将变成通连全球的互动娱乐中心。”实际上,该软件提供的服务就是将BT和eMule的资源进行整合编辑,然后以一款兼容两者的软件进行推广的客户端软件,典型的分享软件。
在下载的背后,包含了无数充满了高尚的文化理想和奉献合作精神,没有任何利益驱动的上传与共享者,充满对人类本身的信任和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第四种武器:交流
随着网络不断发展的知识论坛,为各类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切磋心得的平台。这一类的站点包括论坛、新闻讨论组、邮件讨论组(Mailing List)等,虽然在技术手段上不尽相同,但实际作用都很接近。
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者对某类题目比较感兴趣,都可以在论坛上找到一些有共同志趣的人进行交流。这类站点各有侧重,通过找到感兴趣的类别,在论坛上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向网友们求教。网友们会踊跃参加,各抒己见,既有不同见解的争论,也有从不同角度出发,相互补充,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气氛。
应该说,对新事物、新问题进行讨论,是发展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环节。论坛讨论的课题覆盖面很广,模糊的概念通过讨论得到澄清,知识难点经过经验交流和资料介绍得以解决,新兴技术的阐述使它能以较快步伐推广。讨论过程中,有的问题形成共识,有的没有得到结论,有的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有的形成有待研究的课题。无论讨论结果如何,论坛不仅活跃了学术讨论的气氛,而且起到促进技术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世界是平的》和《维基经济学》不约而同地讲了一个同样的故事?;平鸸灸贸鏊撬械牡刂恃а芯恳约?948年以来的所有数据,整理成一个文档与全世界的人共享,请求全世界的人告诉他们在哪里可以找到新的黄金,能够提出最优估计和最佳方法的参赛者可以获得高达57.5万美元的奖金。参加者的来源非常奇特,有大学本科生、咨询顾问、数学家和军事人员,个个都试图一展拳脚。他们收到了数学、高等物理、智能系统、电脑绘图,甚至用于解决无机问题的有机解决方案,很多技能是业内闻所未闻的。这些方案将探矿时间缩短了两到三年。这次大规模交流不但得到了大量的黄金,而且还把一个价值1亿美元的低绩效公司改造成具有价值90亿美元的大企业。
需要强调的是,各类论坛中信息的随意性很大,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虽然有的信息很有启发性,会发现一些很特别的论调,但有时也会遇到许多片面的、广告性的信息,甚至是误导性信息。对网络和论坛上获得的知识与信息要小心对待。网络的出现,彷佛是一池静水中汇入了新鲜的泉水,而当这股泉水汇成大河,奔向大海之时,难免夹带了许多未经删选的杂质,影响到知识的纯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维基百科。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让文本的权威性难以得到保证。网络空间早已不再无辜,大型企业、公关公司与政府机构进入维基百科改写自己的档案,或开设看似独立的部落格宣传自己的主张。网络往往容易“三人成虎”,让知识求证变得困难。获得信息毕竟不是终极目标,使用者需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做出有益的决定。
知识获取途径可归为三类:询问和查找(交流)、类比、创新,网络交流无疑是成本最低的一种,瞧瞧人家黄金公司吧,交流大发了。
第五种武器:发布
唐代士人科举应试前,往往用自己的诗文投献朝中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赏识,以便得到举荐,这种方式被称为“干谒”。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就是干谒名作。蜀人陈子昂扬名心切,却干谒无门,一日路过集市,看见众人围观一具价值千金的古琴,灵机一动,将琴买下,声明某日某地当众演奏。到了那天,围观之人比肩继踵,翘首以盼之际,陈子昂却将琴摔得粉碎,众人大惑不解。陈子昂说,我不会弹琴,但会写诗,四处求告,却无人赏识。未等众人回过神,他已拿出诗文,分赠众人。众人为其举动所惊,再见其诗作工巧,争相传看,一日之内,便名满京城。陈子昂用心可谓良苦,发布方式也是成本高昂,要是活在近日,论坛博客上一贴,单凭那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便可扬名海内外了。
博客的英文是Blog,是网络日志Web Log的缩写,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站提供的工具,轻易完成个人博客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如果把论坛(BBS)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是开放的私人房间。博客可以理解成简易的个人网页,从发布和交流的功能角度,传统网页的功能几乎都能达到;也可以看作以个人思想为组织大纲的私人论坛,以ID而不是以帖子为核心来组织的一种论坛;更可以当作个人灵感、顿悟、经历的记录和共享的场所,精选并链接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把各类感受或者贴士及时发布,图文并茂地发挥表达力,是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工具;甚至可以升华到一个小型的学习型组织,呼朋唤友,同志者不远千里而来进行深度交流的空间。
各大门户网站都免费为用户提供博客空间,为了扩大自己的博客群,组织专业团队,对博客建立工具的各种增强功能进行研发,以使博客的创建更加容易。
一个全面的个人网站能够提供很多多媒体功能,创建这类网站通常至少需要具备一些程序编码的知识以及设计技能。博客并不需要这些知识,它是一个集中了访客思想和言论,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表达的简单页面。由于创建博客比较容易,每天都有75,000新的博客诞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博客世界。
交流更多的偏向于双向互动,而发布更侧重于单向,博客的产生,使观众从台下走到了台上,真正体会到抛砖引玉的乐趣。
第六种武器:移动和虚拟
曾几何时,古人把读书写作变得招数百出,什么红袖添香、正襟危坐、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明朝有个叫张潮的,还总结了一套读书方法和心得,“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这种读书是小资的N次方,非普罗大众消受得起。
据美国研究人员统计,一个活到72岁的人(典型美国人)一生的时间分配为: 睡觉─21年、 工作─14年、个人卫生─7年、吃饭─6年、旅游─6年、排队─5年、学习─4年、开会─3年、打电话─2年、找东西─1年、其它─3年。真正能够用于学习的时间不足6%,当然,这只是个参考值,所指学习方式应该是正襟危坐式。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何把时间管理得更有效,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一道难题。
唐朝诗人贾岛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思索,出名的“慢笔头”,时间对于他,那更是大大的不够用。一日他骑驴访友,触景生情,便题诗一首,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可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贾岛犹豫不决,专心过分,一头撞进长安地方长官韩愈的仪仗队,被士兵当场揪下?;购煤值翰⒎怯幸獬遄?,便和他一起探讨,遂成就了“推敲”的一段佳话。
欧阳修在《归田录》介绍朋友的读书方法,说朋友自称“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又称自己,“平生作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其意乃在忙里偷闲,强调抽空用功,是个利用零碎时间的高手。这大概是第一代“移动阅读和工作”。当然,在那个时候,能这样读书也是有前提的,首先得有大量的书,其次要有书童担着,毛驴驮着,没有一定的身家,置办这些条件也不大容易。
陈景润一边走路一边埋头看书,看得太入迷以至于撞到了电线杆子还说对不起的故事,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相比起来,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发明的“时间统计法”,就科学多了。从1916年的元旦开始,26岁的柳比歇夫便开始实施他所创立的“时间统计法”。他每天都要核算自己花费的时间——读书、实验、写论文、开会、写信、看报、走路、休息……全都一一记录,甚至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也坚持了下来。然后一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直到他1972年去世——56年如一日,从来没有间断过。柳比歇夫利用第一手统计资料,大大地提高了工作和生活中的效率,在科学史、遗传学、植物?;?、哲学、昆虫学、动物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在公共汽车上背外语单词,在排队时看书,充分利用时间的“下脚料”,成为了第二代“移动阅读和工作”的特征,鲁迅的名言“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也可归在此类。
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方方面面为我们节约了时间。人们下了马车坐上火车,下了火车坐上飞机,电报和电话用来代替书信,拉链代替了扣子,钢笔代替了毛笔,百货公司翻修成超市,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的一部分了,纽约时报专栏托马斯·弗里曼在《世界是平的》,提出了抹平世界的十辆推土机,其中“数字、移动、虚拟和个人”的办法,就是第三代“移动阅读和工作”的基础,就是我要介绍的第六种武器。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正襟危坐”变得奢侈无比,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采取碎片化读书方式,通过移动设备(手机、PDA、MP4等)在等待过程中等一些空闲时间里面进行阅读。阅读内容除了文本信息,还包括图像、声音、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一部分人通过下载电子书的方式,另一部分人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在线阅读。网络移动阅读不但融合了传统纸媒体的书写和互联网的交互,还包括了无线了基本特征:移动和即时。这种方式随身性极强,用户可随时随地接受及时的新闻资讯与各自感兴趣的话题。近年来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因为“没时间读书”,图书阅读率逐年下降。而刚好相反的是,通过网络、移动设备等数字化阅读率却在逐年上升。
从2005年开始,手机功能的强大促使了越来越多的公司针对移动阅读进行硬件和软件开发,手机阅读如掌上书院、书客等通过与手机厂商的合作内置到手机里面。音频和视频方面,苹果公司开发的iPod一枝独秀。而在移动电子书领域,以网上书店起家的亚马逊公司自然不会错过它自认为是自己的领域,它开发的Kindle系列阅读器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系统的从电子书生产(目前已经有23万本电子书品种)到发行(免费无线下载)和阅读(翻页速度快,电池容量大,听书等)的一条龙产业。亚马逊还推出了适用于苹果手机iPhone和iPod Touch的免费Kindle电子书阅读器软件,这些软件能够阅读亚马逊销售的电子书、电子杂志和电子报,并还可以用该软件添加书签、笔记和重点标记。如果说,数字化让人们轻易地实现了“坐拥书城”的梦想,移动阅读又把“书城”进一步变成了“流动的宝库”。
2008年,美国国家工程院公布一项有关21世纪工程学面对的14项主要挑战的报告,这些挑战与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有关,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发展个性化学习。当移动阅读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时,任何忽略移动阅读的人,都将变成电子时代的新文盲。超越于物质与精神之上的移动阅读,将成为新世纪初最难以抵挡的诱惑之一。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中国协同设计软件联盟在京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