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重磅消息突袭 传四个城市物业税试点获批
摘要重磅消息突袭 传四个城市物业税试点获批...
据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称,物业税在4个城市的试点已获得国务院批准。其中重庆、深圳、北京三地将先期推出,而上海试点将延迟至世博会之后。在四地试点后,物业税将向全国范围内推广。财政部新闻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尚未得到相关消息,一有消息会立即向社会公布。财政部财科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学诞也表示,目前尚未获得相关消息。(国元证券(000728)(上海)黄硕)
传四个城市物业税试点获批 财政部称“未知”
据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称,物业税在4个城市的试点已获得国务院批准。其中重庆、深圳、北京三地将先期推出,而上海试点将延迟至世博会之后。
据称,物业税试点原则上将采用累进制,也就是说按照户型从小到大累进增加税收。持有户型较小的住房的人相应缴纳的税收也较少,而大户型商品房持有者将缴纳较高额的税收。
在四地试点后,物业税将向全国范围内推广。
财政部新闻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尚未得到相关消息,一有消息会立即向社会公布。财政部财科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学诞也表示,目前尚未获得相关消息。
此前,张学诞在做客一档节目时表示,在房屋产权未得到根本明晰、评估机制尚未建立之前,当前并不是物业税推出的最佳时机。此外,从法律上而言,物业税目前缺少一个重要的法律环节,直接影响到物业税是否具备合法的基础。这个重要的法律环节,就是物业税的立法依据。(21世纪网)
传物业税4城市试点已获国务院批准
据消息人士透露,物业税在4个城市的试点已获得国务院批准。其中重庆、深圳、北京三地将先期推出,而上海试点将延迟至世博会之后。
据称,物业税试点原则上将采用累进制,也就是说按照户型从小到大累进增加税收。持有户型较小的住房的人相应缴纳的税收也较少,而大户型商品房持有者将缴纳较高额的税收。
在四地试点后,物业税将向全国范围内推广。(经济观察网)
房价疯狂上涨 征收物业税才有可能使下降
每一轮房价上涨,物业税就会成为话题。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徐诺金直截了当地说,只有征收物业税,房价才有可能大幅下降,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三股力量希望房价涨
徐诺金表示,如果延续2002年以来的调控政策,房价必涨无疑。“(地方)政府希望它涨,银行希望它涨,有钱、买了房的人希望它涨,只有没钱的想买房的人希望它跌,三股力量对一股力量,谁更强大?”
只有一条动真格的政策,也就是物业税的征收,才有可能使房价大幅下降,除此之外没有办法。
对此,独立财经观察人士陈宁远认为,指望物业税能降房价是模糊了税收的基本效果,即任何税收都不会降低国民生活成本。实际上相反,任何新征的税种,都是国民一生之中多出来的生活成本,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炮轰房价只是让人获得伪温暖
陈宁远说,面对中国地产价格的高涨,没有现成的好答案可以借用;也没有别国的好经验可以学习!经济的上升或下降有自身的周期。自三月底以来,房价在炮轰之中继续量价齐升,可以为此结论做结。
当然在炮轰之中,对住房渴望却被高价阻断的人们,也获得了一些温暖,但和房价的稳定和下降无关,只是伪温暖。
物业税并非调控房价的万能手段
北大法学院物权法专家钱明星及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表示,物业税作为国家的一项税种不能简单地作为调控房价的手段。住房者已付出了70年的土地使用费,土地增值税等多项税收也已被征收,政府将“土地财政”的钱收完了再从持有环节获取收益,还得有个理由。房改房、经济适用房、单位集资房、商品房具体该怎么征收,不同地点、不同房龄如何估价、折旧,很多问题尚须解决。而要想在短时内把这些问题统统理清很难。
物业税作为财富再分配的工具,是重要的税种之一,对房价影响难以定论,只是对调节财富差距有利。
蚁族则担心,物业税会被转嫁,到头来房租上涨,没有成为房奴,就先成为租奴了。(楚天都市报)
叶檀:征房产消费税不如征物业税
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征房产消费税很可能被转嫁给买房者,显然是把板子打在了消费者的身上,对地方财税体系毫无触动。
沸沸扬扬的重庆房产消费税传闻,于4月21日被重庆市财政局局长否认,迄今为止,国务院并没有批准重庆市上报到财政部的特别房产消费税方案。
笔者认为,征收消费税对房地产市场未必是好事;征房产消费税不如征物业税。
从短期来看,房产消费特别税有可能抑制房地产高端市场消费,但从长期来看,为获得稳定的税收源,地方政府必定鼓励高端消费以涵养税源。地方财政缺口越庞大,地方政府对高端住宅的偏好就越强烈。
我国税费改革的一大主题是从生产环节向消费环节征收,一则可以减轻实体经济的税收负担,二则调动地方政府鼓励民间消费的积极性。如果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从消费税而来,那么地方政府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就会鼓励加薪以刺激消费。目前政府之所以对于投资格外积极,是因为GDP、税费、小金库的资金主要从投资而来??梢韵胂?一旦地方政府靠高端住宅征税,就会想尽办法鼓励高端住宅消费,势必产生鼓励消费与抑制楼价的二律背反。
消费税从本质上说是固定税种,是因消费行为而产生的征税行为。我国目前的消费税大多针对烟酒奢侈品而来,带有对高端消费的惩罚含义。但正像烟酒税没有降低烟酒的消费一样,高端住宅消费税也不会降低对高端住宅的消费。享受高端消费的人群往往是财富金字塔尖的人群,享受的社会红利与福利足够弥补税收成本。
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孙钢表示,"消费税的课税对象是商品的销售收入,实行价内征收的办法,因此消费税只能是在购买环节征税,肯定不会是针对保有环节征税。"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征房产消费税很可能被转嫁给买房者,而住宅持有成本毫无变化。我国房地产市场按大类分有林林总总60多项固定税费,而楼价节节攀升,地方财政与房地产关系越来越密切,就是固定税费对房地产市场无效的明证。
目前世界上,各主要经济体征收的都是物业税,而不是消费税。物业税属于地方税种,前提是财政的公开透明,而且,物业税绝不仅仅是多征一种税,而是房地产市场与税收体系的综合改革。对房地产市场征收消费税显然是把板子打在了消费者的身上,因为它对地方财税体系毫无触动,无法从根本上化解地方政府与土地收入之间血肉相连的关系。
日前,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表示,"我们做了一套方案,如果你这套房子是200平方米,但是价格又相当于市场均价的3倍以上,我就收你1%的特别税。这是每年都要交的。比均价高3倍,就收1%;高4倍就收1.5%;高5倍,我就收2%。如果再高上去,就收5%。"很明显,上述税收名为消费特别税实为持有税,特征是按照市场价格评估税率,在保有环节征税。
物业税是未来我国税费改革的重大议程,政府有必要尽快推出,以防止地方政府偏离提供公共产品的本职,也为公共财政与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搭建基础平台。
4月17日,国务院发布国十条,其中包括"通过税收政策调节住房消费和房地产收益"。但物业税空转六七年迟迟难以推出,既得利益者与拥有高端住房、多套住房者成为最大的反对群体。一些人常常以国际惯例说事,其实,开征物业税才是真正的国际惯例,所谓"征收物业税是与民争利"之说完全是胡扯。 (叶檀,财经评论员)(广州日报)
开征物业税真能抑制房价上升?
谁也不会否认,中国的房价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走出了一根单边上扬的大阳线,一路向上,几乎没有任何盘整。在多次房价调控措施均未见持久效用之后,政府对高房价再次重拳出击,甚至官方使用了"改革"二字,颇见其破釜沉舟之决心。在政府的这次改革举措中,最受普通民众关心的无疑是物业税的开征。抛开其立法依据不谈,物业税不仅牵动着亿万百姓的直接利益,似乎也是抑制房价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开征物业税真能抑制房价上升?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抑制房价上升,是不是应该成为开征物业税的目的之一?物业税是财产税的一种,以不动产为征收对象。有别于流转税、所得税等与动态的生产经营劳动相关的税收,作为一种静态的税收,财产税是典型的对于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是公权力基于法律授权而对于私权力的合法获取。
而房价的形成过程完全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既是市场供需关系的体现,也是买卖双方自由意志的产物,它属于社会财富在市场主体之间的自主分配,是一个私权力之间自主的博弈结果。如果寄希望于通过公权力对于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来改变私权力之间的自主分配,无疑是一种越俎代庖的行为,甚至扭曲物业税的初衷与作用。因此,抑制房价上升,不应当成为开征物业税的目的之一。
其次,开征物业税之后,实际是否会起到抑制房价上升的作用呢?不难想象,一旦开征物业税,如果不出台其他的房价调控措施,短期内的确会对房价产生微量的抑制作用。因为物业税毕竟意味着房产持有人的额外负担,从而导致买方在购房时更加谨慎;而部分卖方则希望及早出手,以便转移税收负担。由于买卖双方的这种心理变化,房价在短期内的确会稍降。
然而,市场对于商品房的供需关系并未因物业税的出台而发生任何本质的变化,房价在微调之后,仍会摆脱物业税对其的短暂影响,而根据其供需关系的曲线而波动。对于前述走势判断,可以从上海车牌拍卖制度的成效方面寻找论据。这一制度之所以能够创造世上最贵的铁皮,历经来自各方面的质疑而岿然不动,其重要的理论支持之一就是,车牌拍卖制度可以控制机动车的数量,从而解决城市的拥堵问题。但有目共睹的是,4万元的一张牌照,只是增加了购车成本,并未改变市场对于车辆的供给与民众对于车辆的需求。其效果最多是延缓了购车家庭的购车时间,让他们在攒够了买车的钱之余,再多节衣缩食几个月。而对于上海的机动车数量以及道路拥堵状况的改善,收效则甚微。
当然,如果车牌不是4万元,而是40万元时,上沪牌的车辆将锐减,上海的道路将不再拥挤,因为车主都去挤公交地铁了。这说明,增加额外成本虽然不会直接改变供需关系,但如果额外成本大大超出买方的承受范围,将迫使买方不得不放弃需求,从而间接影响供需关系。这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先例。比如国家对于进口车辆征收高额关税,导致进口车的售价大大高于同级别国产车,从而压制了国人购买进口车的需求,形成了国产车占市场主力军的局面。那么,拟开征的物业税,是否也有这种曲线救国的效果?
根据媒体报道,拟开征的物业税的征收方式可能是,根据房屋购入时的合同价打七折,之后按照1.2%到1.5%按年征收。且不论这一机械的征收方式所存在的诸多不合理性,做一个简单的算术,按照最高的1.5%税率征收,产权人每年缴纳的物业税将是房屋购入时合同价的1.05%,也就是说,购买一套300万元的房产,每年缴纳的物业税将是31500元。单从数值来看,的确不小,因为上海2009年的年平均工资也就42792元。但这样的税率是否可以压制需求,甚至迫使买方放弃需求?
国人买房无非两种需求。一种是自住,求方寸之地以挡风遮雨,另一种是投资,求保值增值以增加个人资产。目前传闻的物业税似乎并不针对自住需求,个人首套住房可以免交。而对于投资客而言,无论其投资目的仅为对抗通胀还是希望一夜暴富,每年1.05%的额外成本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从1980年至今的30年中,CPI(消费物价指数)只有4年是低于1.05%,其余26年均高于甚至远远超出1.05%。更何况房价是不计入CPI指数的,房价在前30年之内的年均涨幅,岂是1.05%可以企及的!因此,在股市投资风险巨大、对外投资受到限制、实业投资困难投资的当今,面对兵临城下的通胀预期,房产投资无疑成为了最后的避风港。而每年1.05%的税负根本无法阻止资金涌入这个避风港。
所以,抑制房价上升不应该成为物业税的目标,拟定中的物业税从长远而言也不会对房价产生抑制作用。房价最终只会因为一样东西而波动,那就是市场的供需关系,而想要改变这种供需关系,也只有通过市场的办法才真正可行。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房产调控新政引发市场热议
下一篇:国外物业税征收办法